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批准发布42项劳动防护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这批新标准突出“防得住、穿得妥、戴得牢”的实用导向,推动劳动防护用品从“有的用”向“用得对、用得好”转变。
在新发布的42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全面覆盖眼面部、听力、呼吸、头部、手部、足部、服装及坠落防护八大劳动防护领域,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选择、使用和维护等标准。其中,在服装防护方面,包含了《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等14项标准;眼面部、头部、手部和足部的防护方面,也出台了新的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受到纺织安全防护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
在眼面部及听力、呼吸防护方面,此次发布的《眼面部防护 激光防护具》等12项标准,围绕激光、强光、工业焊接、化学喷溅等劳动风险因素与场景,给出眼面部防护规范;更新耳塞、耳罩等听力防护装备的结构参数、声衰减指标等内容,以便适应当前产品市场。
在头部防护方面,发布《头部防护 救援头盔》等3项标准,强化特种场景的适配性,比如《救援头盔》规定了抗冲击性能的测试方法,《防静电工作帽》为保障静电风险环境下的人员安全,要求防静电工作帽产品在4秒内静电消散过半。
在手部及足部防护方面,发布《足部防护 足趾保护包头》等8项标准,针对高温、高寒、机械伤害、足部穿刺等典型风险因素,规定手足部防护装备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强化防刺穿、防腐蚀等性能指标。
在服装防护方面,发布《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等14项标准,规定化学防护、微波防护、静电防护、职业防雨等多种特定工作场景下的防护服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全方位系统性应对化学、低温、电磁、生物、机械等劳动环境风险。
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用纺织品主要用于事故灾害防护、抢险救援救灾、灾后重建复产等方面,此次发布的新标准,对于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引领具有积极作用。《中国纺织报》记者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行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产品结构设计、功能开发、功能复合、品系品种完善、标准规范制定和检测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果,主流个体防护纺织品的性能和质量将达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此次发布的42项新标准有12个月的实施过渡期。这既给生产企业充足时间进行产品升级和生产调整,也给销售企业同步消纳完库存产品和在售产品留有时间。
信息来源 | 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