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200个),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基纤维材料教师团队、东华大学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浙江理工大学纺织装备技术教师团队荣列其中。
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纺织领域团队,按所在高校学校标识码排序)
团队简介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基纤维材料教师团队由程博闻教授率36名优秀教师(含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组成。团队聚焦高技术纤维研发,突破了熔喷微纳交替纤维、超临界闪蒸微纳纤维与静电辅助溶液喷射氧化铝连续纤维、聚乳酸纤维、纤维素纳米纤维、纤维功能材料及竹纤维精制浆等关键核心制备技术,开辟了生物基纤维材料制备及应用的新途径,引领我国生物基纤维材料制备技术向高端先进制造升级。团队负责人和成员曾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以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0余项。近五年,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重大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团队在Nat. Commun、JA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100余篇;获授权国内外专利137件。
东华大学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由陈南梁教授领衔。团队深耕教学科研一线,获上海市样板党支部、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团队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针织学》,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指导学生获创新创业奖项50余项,培养了大批优秀纺织科技人才,活跃在各个领域。团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研发“半刚性太阳能帆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成功应用于“天宫”“天舟”系列飞船,实现10米以上口径收发共用星载天线国产化;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支撑航空、高铁、汽车、风电等产业发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团队建立10余个产学研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形成跨学科攻关力量和“科研反哺教学”的特色发展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纺织装备技术教师团队由李秦川教授领衔的46位教师组成。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聚焦纺织装备“机构-控制-测量-可靠性-智能化”五大核心技术,建立以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主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基金委等重大重点项目,首创变轨式无缝纬编成型方法与装备及网络化集群生产技术,突破柔性高效生产瓶颈;攻克纺织离散制造系统多源异构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关键技术,奠定智能化基础,核心成果获202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构建“思政引领、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深入践行“前沿引领、基础保障、产教融合、实践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把企业课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做题人”变为“解题人”,培养出了杭州六小龙之一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和联合创始人陈立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同时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190个),其中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端纺织教师团队、浙江理工大学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武汉纺织大学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教师团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绣文化与技艺传承创新教师团队等高校纺织团队通过认定。
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
(纺织领域团队,按所在高校学校标识码排序)
团队简介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端纺织教师团队由陆锦军教授负责。团队紧跟纺织行业智改数转新趋势,提出“串联生产链、并联价值链”理念,实践“大纺织”综合育人,培养了大批“精先进工艺、懂智能装备、会数字营销”的复合型纺织技术技能人才;瞄准碳纤维材料,在超大容量聚合、快速均质碳化等关键技术上突破;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立地式”科研。目前已建设成为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技术互补、梯次分明,在全国影响较大、在同类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队伍。
浙江理工大学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由陈文兴院士领衔的42位教师组成。团队主动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始终坚持科技事业发展“四个面向”,在纤维材料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独创的“蚕茧高温触蒸前处理”新技术、攻克的涤纶工业丝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的功能性纤维和差别化纤维产品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团队积极打造“全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创意“三创”人才,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团队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施“一人服务一企业”科技服务行动计划,主导建立了5个纺织材料类地方实体研究院。
武汉纺织大学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教师团队由梅顺齐教授领衔,现有团队成员40人。2018年以来,团队成员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横向合作项目20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70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93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奖项200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励获奖57项,省级奖92项。获批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企业合作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团队负责人梅顺齐教授主持的企业合作项目“高性能工业丝节能加捻制备装备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国内年轻博士和知名专家加入,2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多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由陈鸿俊教授牵头。团队主持国家艺术基金、省级科研项目56项,承担省级科技攻关项目2项,编撰全国首部《湖南传统工艺蓝皮书》。研发绳股针、蚁蠕针等16种新技法,创新装裱方法11种,开发湘绣新材料14种,研发“新湘绣”产品400余件(套),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国家级奖项41项,举办大型“新湘绣”作品展12场。团队创新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10余年建设,培养了数千名高素质湘绣传人。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绣文化与技艺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在朱利容教授带领下,创建“蜀锦蜀绣研究中心”,构建了“教授+大师”的“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团队,将蜀绣非遗文化技艺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运用现代“师徒传习式”教学方式,探索“蜀绣+时尚”的非遗传承教育实践模式。依托纺织特色与育人优势,大力实施蜀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蜀绣传承人培养新体系,激发了非遗传承活力,为蜀绣非遗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动能。
关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是教育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而设立的教师团队建设活动,旨在推进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支撑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该创建活动始于2017年,入选团队在科研攻关、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等领域获得专项支持,包括优先承担科研项目、跨领域合作及研修培训等政策倾斜。
黄大年同志简介
黄大年,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学家,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探测地下油气和矿产资源以及地下和水下军事目标。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同志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2017年7月,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24年9月,黄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